2017年10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所作的十九大報告縱觀歷史、展望未來,濃縮了近五年來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的經驗與啟示,描繪了從現在到2020年乃至本世紀中葉的宏偉藍圖。在報告的第七部分“堅定文化自信,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中,專門提到了“推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發展”,并對文化產業的發展作出具體部署:滿足人民過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須提供豐富的精神食糧。要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完善文化管理體制,加快構建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的體制機制。健全現代文化產業體系和市場體系,創新生產經營機制,完善文化經濟政策,培育新型文化業態。加強中外人文交流,以我為主、兼收并蓄。推進國際傳播能力建設,講好中國故事,展現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
報告內容全面豐富,言簡意賅,我僅就所從事的藝術品經營角度談談學習體會:
一、美好生活的精神內涵
本次報告的一大亮點是對沿襲了30多年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作出了重大調整:從上個世紀80年代開始,中央對社會主要矛盾的表述都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力之間的矛盾”, 這次報告調整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社會主要矛盾的新變化,為新時代中國文化產業發展提供了新的政策機遇和市場方向。
從政策層面看,“美好生活”不同于一般的“物質文化生活”需要,其更大程度對應的是“馬斯洛需求層次”上的社會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等更高層次的精神需求。在這樣的背景之下,無論物質生活,還是精神生活,如果冠之“美好生活”就更大程度上凸顯了精神享受的內涵,要求文化產業發展的導向應該緊緊圍繞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提供豐富的精神食糧。
從市場層面看,中國經濟總量達到80萬億元,在十三五時期,中國人均GDP將超過1萬美元,從“站起來”到“富起來、強起來”的中國,必然會催生更大的文化市場。按照十九大報告所描繪的全面實現小康社會之后前十五年的圖景中,“人民生活更為寬裕,中等收入群體比例明顯提高,城鄉區域發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顯著縮小,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基本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邁出堅實步伐”。這一圖景也正是有利于文化產業快速發展的基礎條件,既拉動消費增長,也促進消費升級。特別是隨著中等收入人群的增加,越來越多的中國人講求“生活品質”、崇尚“生活美學”,提倡高附加值的產品和高度個性化、定制化的消費觀,拒絕規模化的批量生產。伴隨著高文化附加值產品的涌現,匠人精神、私人定制、品質生活、藝術生活、差異情趣、品位追求都體現在對文化藝術作品及產品、服務等方面的更高要求。文化事業、文化產業工作者必須重視和正視新時代的需求變化。
按我們所理解的文化事業(社會公共文化服務),是指向大眾提供基本的、無差別的、均等的文化產品及服務;而文化產業是面向差異化、多元化、個性化、品質化、時尚化方向提供文化產品與服務,因此,文化產業及文化市場在新的時期將是解決這一時期主要矛盾的使命主要承擔者。必須意識到主要使命是要提供豐富、優質的精神文化產品。
二、藝術品市場應如何定位
(一)以高度的使命感、責任感自覺擺正社會效益的位置
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十九大報告,把文化放到了興國強國的高度,提出要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
2016年,全國文化及相關產業增加值從2012年的18071億元增加到30254億元,首次突破3萬億元,占GDP的比重從2012年的3.48%提高到4.07%。按照十九大“加快構建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的體制機制”要求,未來文化產業的發展是“雙效統一”,是數量和質量的“雙提升”。
文化產業提供精神產品,應該有品質、有品位,應體現精神價值和“以文化人”的獨特作用。倡導講品位、講格調、講責任,抵制低俗、庸俗、媚俗。藝術品行業要有高度的自覺意識,無論是創作者,還是經營者,都要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范,結合時代要求繼承創新,讓中華文化展現出永久魅力和時代風采。要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堅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堅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不斷鑄就中華文化藝術新輝煌。
(二)尋求新的市場方向
藝術品市場有三個層面,一是藝術品消費市場;二是藝術品收藏市場;三是藝術品投資市場。經營者要充分把握新時代市場需求的變化,滿足大眾對美好生活的需求。
藝術品消費市場是美好生活需求激發的最大市場,由于歷史的原因,中國藝術品消費市場是在處于冷清的狀況,這與原來的收入水平、藝術教育、國家政策導向、消費習慣、社會消費導向都有密切關系,但我們要看到,藝術生活已經成為大多數人的強烈需求,藝術品行業工作者要把藝術品消費市場看做主要市場,注重生活藝術化的趨勢要求,讓藝術品生活化,提供豐富多元的、與生活密切相關的藝術品,不僅僅把藝術品當做純粹的裝飾性造型品,要讓與生活相關的產品、生活環境、生活方式賦予文化藝術的內涵,最大限度滿足大眾對美好生活的追求,這將是一個具有無窮潛力的巨大市場。
藝術品收藏市場,是大眾美好生活的更直接表現,中國現有近兩億收藏人群,他們的收藏品豐富多彩,都體現了收藏愛好者對美好生活的珍稀,對文化興趣的張揚,對經典的尊重,對生活的熱愛,未來的收藏人群將會急劇放大,這也是藝術品市場的機遇,也是全國文化藝術鑒賞水平的質化提升。
藝術品投資市場是一個另類的財富經營市場,藝術品投資具有其他類投資不同的特征,不僅孕育著巨大的市場機會,也是中華文化藝術財富的外在表現,投資有風險,但藝術品投資從歷史的角度看,風險極小,他是彰顯一個國家藝術財富的重要窗口。但我們要清醒地意識到,穩定發展的藝術品市場,一定是以藝術品消費市場為基礎的,過度開發藝術品投資市場,忽略消費市場,整個藝術品市場必然是風雨飄搖的市場,是一個脆弱的市場,一個空中樓閣式的市場。
(三)藝術品市場體系的建設
中國藝術品市場目前還是一個自發性市場,市場體系尚未成熟,政府還應支持和培育一個健康的市場體系,無論是法規建設、政策指導、行業協會、市場機制、基礎支撐體系、誠信體系、推出機制、鑒定服務、評估服務、檔案建設、優勝劣汰規則都亟待完善。
未來,藝術品行業還要深入研究消費者對美好生活的新需求,不斷豐富文化產品供給,優化供給結構,創新文化業態,提升文化內涵和產品質量,善于運用互聯網技術和信息化手段傳播文化藝術,才能解決好藝術品市場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才能滿足人民美好生活的新需要。
習總書記說,中國共產黨從成立之日起,既是中國先進文化的積極引領者和踐行者,又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忠實傳承者和弘揚者。當代中國共產黨人和中國人民應該而且一定能夠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在實踐創造中進行文化創造,在歷史進步中實現文化進步!
北京皇城藝術品交易中心 胡月明
2017年11月21日